【交汇点】我们的“大思政”|“三融三浸”多措并举 推动思政课堂“活”起来

时间:2024-11-07浏览:47设置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立德树人理念,立足“智造强国”新时代背景,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构筑了“显、隐、动”资源融合、“实、虚、行”场景浸润的“三融三浸”思政“活课”教学模式,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多举措、高标准抓马院建设,培养德、技、绩相统一的大国工匠。

融合网络隐性资源,打造虚拟浸润场景

“让红色基因‘活’起来,让学习形式‘潮’起来,让育人效果‘好’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坐落在梧桐掩映、满是近代历史建筑的梅园新村路上的“小红梅新青堂”,是南京红色文化中的重要地标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直观感受小红梅的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数码艺术学院建成“小红梅”在内的 10 个场景式、沉浸式VR 红色全景展馆,让红色教育不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学生们能身临其境,愉快、直观地感受红色历史、感悟红色力量。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上,建立南信“烙印”网络文化社区,凝炼“向阳、向群、向心、向上”的“向阳花”校园文化并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原本抽象的思政元素变得细致具体、生动鲜活,学生们就会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

融合实践活动资源,打造行为浸润场景

“看到雨花英烈的革命事迹,我大为震撼,在生死的选择题面前,他们用自己的信仰作出了回答,烈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学生们在一节思政课后备受鼓舞。将思政课教室搬到红色展览现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是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在马院教师王晶晶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红色之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藏珍贵文物故事展,认真参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出的20位烈士的珍贵文物。教师通过讲述谢文锦、邓中夏等雨花英烈的革命事迹,向同学们展示雨花英烈确立革命理想时深刻思考、毅然抉择的心路历程,再现雨花英烈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红色场馆、校史馆等现场教育教学实践资源,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全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项目,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元素融合,与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渡江战役纪念馆等 8 家红色纪念馆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云课堂+大讲堂”方式,将地方优秀师资、物质环境引入课程教学,每年组织4000 余名学生开展课外研学和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融合内外显性资源,打造现实浸润场景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完善优化教学环境建设,高标准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建成12个智慧思政教室;共建雨花青年英烈馆,与军士定向培养单位合作建设国防教育馆;加强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建设,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上海、浙江、安徽等高职院校联合成立“长三角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实施“资源共建、师资共享、平台共用、科研共育”计划,联合建立思政课教学资源库 1个,开展集体备课 200 多场次、思政课名师巡讲 300 余场。牵手中西部,与西藏、新疆地区高校开展教学资源库共建。集成长三角地区企业资源,组建400多人的企业导师数据库,将职业岗位需求嵌入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切点灵活”“语言用活”“素材鲜活”“思维激活”“内容盘活”的五位一体思政“活课”教学改革,思政课堂变的有深度、有特色、有质量、有魅力。 “展馆内文字、影像和图片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整个奋进历程。”“课本上的文字‘活’了起来,历史事件、生动案例变得可视化,强化了我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把握。”“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是理论化、抽象化和碎片化,而是用一段段故事、一个个实例、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串了起来。”同学们感慨万千。


相关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29f51fe4b0ac1d26c29c1d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