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南信征程,栉风沐雨,总有一代代教师接续,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在场,也在岁月更迭中完成着自我蜕变和不断转场。
七十年,寒来暑往,新旧交替,学校总会出现新的教师面孔,从他们的象牙塔迈入南信院大门,开启教书育人的平凡之路。
从“小地名”到“微史记”的转场,始终在场2023年,这是我第二次与学生并肩走在炽热的土地上,开启新一轮的实践。为论证农业遗产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视阈下与现代化的联结程度、互动作用、未来挖潜,我带领“邳州戴庄调研及‘微史记’沉浸式书写”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于7月前往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戴庄镇进行走访调研。寻访戴庄镇各村传统匠人,听老人讲戴庄历史及文脉,实地调研传统技艺的突围现状。了解“草根创客”的电商直播新模式,访问戴庄镇文化站站长了解戴庄文化宣传做法、成就及遭遇困境,并综合实践前所查找的资料、所见所闻为戴庄焕活建言献策撰写调研报告。我指导队员采用微观视角讲述戴庄“微史记”,依托云计算专业技术,制作“乡音地图”掌上程序,留住乡音,记录乡愁。
前瞻性选题,解答为何出发
2023年,citywalk一跃成为公众热词,城市徒步探索成为一时聚焦,亲近城市、挖掘内里,从走马观花过渡到深层探索,从行万里路到先读万卷书,从单向空间观照到层累性时空调度,公众看待世界与身体关系视角发生的陡转,在2022年我带领寻找“小地名”背后的“大金陵”实践团队在出发前已经酝酿成熟。实践过后的地名申遗热掀起,也让团队再次感叹。
2023年“邳州戴庄调研及‘微史记’沉浸式书写”团队实践过后,社会对在国家整体建构中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存在的乡镇的关注与日俱增,当实践队员看到澎湃新闻多了“‘超级中国县’大调研启动”的专栏,赫然为首一篇正是邳州时,涌动在胸间的兴奋源自切中时代命题所反映出的敏锐洞察,我一直坚信,比带领学生获奖更重要的是审慎选择,是在前期能不人云亦云,能创新思路,能逐渐拓宽视阈,又能收放自如,作为有格局的青年能与社会同频共振。
锁定信息源,指引打开探究路
实践场域作为思政课堂的外部延伸,在我看来是教学的极佳时机,布局实践长线,将前期的文献蒐集整理、资源获取作为重要一课,耐心地教授给团队。无论是寻找“小地名”背后的“大金陵”暑期“三下乡”带领学生通过文献阅读与整理爬梳南京地名的历史沿革和与其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文献考证,还是在各大民俗数据库、各类方志中寻找邳州戴庄资料,厘清其历史沿革,搜寻戴庄各项发展指标和数据,我带给学生们的一大收获便是锁定信息源,索引万千,授人以渔,才能从根源上助力学生成长。
一路共甘苦,言行示范不缺席
从2022年带领学生深入历史现场、微电影制作、依托工科技术设计“寻宁迹”程序,指导学生继承发扬地名文化的同时实现专业技术的有效训练,还是与学生一同克服乡镇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的困难,始终如一陪伴孩子们在风雨中穿行在烈日下暴晒。2023年的实践食宿出行条件恶劣,我一面提振士气,一面与学生一道寻求解决办法。我带领学生以行脚作为抒怀的方式,“不立文字”,期待孩子们用真心感受!
我忙碌的假期格外短暂,从实践前期带领学生手绘创意透明海报、文献查找到实践过程中跋山涉水、采访拍摄、一道食宿,再到实践过后撰稿、指导修改、指导视频创作,无一缺席。
2022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我指导的团队获评省级优秀,2023年团队的外宣成果丰硕,矩阵丰富,从《人民日报》客户端到光明网、中国网、中青网、中华网,再到交汇点、中国大学生在线;投稿形式多元,从纪实报道、实践视频到调研报告,覆盖广泛。
我始终谨记母校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来到南信院的近两年,我把“厚德、重能、规范、创新”铭刻在心,两相糅合,构成我踏实负责又不断创新的工作风格。
七十年弦歌不辍,七十年继往开来,七十年问道求索,七十年才是下一个开端,于学校如此,于年轻的教师们亦是如此,薪火不灭,躬耕教坛,我将以实际行动,让小我在场绽放,望大我续写华章!
文/网络与通信学院老师 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