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亲历15次核试验,他隐姓埋名在大漠为祖国铸就“核盾牌”

时间:2024-11-18浏览:57设置

交汇点讯 “过了好几分钟,我摘下防护镜,眼前仍是白茫茫一片,氢弹的火球比太阳还要亮,眼睛都睁不开。”多年后,戴心求微眯双眼,回忆起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次氢弹试验时的场景,“巨大的蘑菇头,直径达数千米,非常壮观,永生难忘”。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次氢弹爆炸成功

在新疆的大漠戈壁中,有这样一个地方,长出数朵“蘑菇云”,用信念挺起中国的脊梁,这个地方就是马兰基地。

60年前,无数的解放军官兵、科研人员为“两弹”研制试验而默默奉献,把功绩书写在大漠秘密的事业中,孕育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戴心求在马兰基地办公大楼前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959级校友戴心求,就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开拓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是当年马兰基地电缆科技术参谋。

当年,他从南京来到广袤的戈壁滩,同战友们在新疆戈壁滩共同战风沙、饮苦水、顶烈日、斗严寒。为了祖国和人民,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为共和国铸就了“核盾牌”,极大地提升了国威军威,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他是“两弹一星”的开拓者!也是隐姓埋名的南信人!

11月12日下午,戴心求回到母校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全校师生代表进行“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专题宣讲,将尘封的马兰岁月娓娓道来。学校党委副书记钱群雷主持报告会,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吴笑欢参加会议,各分院师生代表共计300余人现场聆听。

“毛主席在1958年的时候提出要搞原子弹、氢弹,周总理亲自指挥两弹的研制。导弹研制由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领导的科学家就是钱学森;而导弹的发射试验由国防科委聂荣臻元帅为主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为副主任,具体由二十基地发射试验;原子弹是由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核武器研究院)负责研制,领导的科学家是邓稼先和于敏,负责原子弹试验工作的是国防科委第二十一基地,也就是我所在的马兰基地。”回忆当年的工作经历,85岁的戴心求仍然精神矍铄、如数家珍。

1963年,戴心求从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南信院前身)毕业之后,分配到8334部队。在三个月的军事集训之后,他们被告知8334部队是新疆核基地的研究所,是专门从事我国原子弹试验的部队。

“当时一共有250余名来自全国各重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也有像我这样的少量中专生。”戴心求骄傲地说。凭借自己在校期间学习过的制图技术,他在接到一张用铅笔写着“首次核试验光学力学测试布点图”的草图时,意识到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一定要认真完成。

于是,他将草图精心绘制成半张办公桌大小的正规图纸,反复核对后才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此图的秘密等级定为绝密,现在还存放在新疆马兰基地的档案馆内。

“60年过去了,回想此次经历,我依然十分激动。”戴心求深情地说,“我很幸运,在众多的名牌大学生中,独独选中我完成如此光荣且重要的任务。我又很自豪,我是‘南无’人,是‘南无’的老师教给我绘图知识,让我在实战中有了用武之地!”

1975年戴心求在马兰基地办公大楼前送别战友的留影(2排右2)

1964年5月,戴心求所在的技术保障处提前进入试验场,为首次原子弹试验做好电缆和电源保障工作。罗布泊试验场(地爆和空爆)东西长百余千米,南北宽20余千米的一个勺型区域,先后布放的控制电缆和测试信号电缆几十千米,不同型号、功能不一的同轴电缆,都需要像绣花似的根根理顺,不交叉、不重叠,最大限度保证测试参数的采集。

随后,在1964年10月16日,这个对我们国家特别重要的日子,技术保障处提前4小时到达距离爆心约60千米的白云岗场地。

由于防护镜不够,张爱萍上将要求全体人员背向爆心,不能用眼睛直接观看。

“离试验3分钟的时候,我们集体转身、用手挡住眼睛。随着‘10、9、8……2、1、0,启爆!’的指令,紧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我在指缝中偷偷看到了一点强光,随后才听到欢呼声。”戴心求回忆,转身后才看到爆心处出现一个巨大的火球在不断地翻滚、升腾,瞬间形成一个巨大的蘑菇状烟云。

“原子弹爆炸啦!原子弹爆炸啦!”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笑声响成一片,白云岗成了欢乐的海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核威慑的话语权。

1966年10月的一天,两弹进行第二次冷试,在爆炸前约一小时,戴心求突然接到指挥部命令:立即排除一条用来采集两弹试验数据的电缆故障。

“我当时正在试验场的帐篷里理发,立刻带着还未理好的‘阴阳头’,登上嘎斯63卡车。”路上,戴心求不断要求驾驶员抄近路,直接从戈壁滩奔向事故地区。

他判断故障可能发生在709工事附近,经检查,是坦克演练时履带夹断了电缆,立即进行了紧急处理。事故处理过程中,夹断的电缆防护钢丝扎破了手指,鲜血直流。

“我完全顾不上,用尖嘴钳剥下电缆线的绝缘橡胶层,徒手将二端芯线拧在一起,再用尖嘴钳拧紧,分别将4根断线接通,为避免短路,又用绝缘胶带缠好,终于在冷试前接通了电缆。”

因为两弹联试的冷试在即,戴心求又急忙返回709工事,此时离导弹发射仅剩10分钟。

10分钟后,靶心上空突然出现一颗明亮的金星(导弹从甘肃酒泉基地发射,穿越大气层,飞行900公里,用时8分钟,再入大气层与大气层空气高速摩擦所致),向靶心方向移动。瞬间,一颗金星变成了二颗金星(导弹弹射弹头所致)。

两次成功预试后,10月27日进行的真弹试验非常圆满成功。由于及时排除故障、接通电缆,表现突出,戴心求荣获三等功一次,并有幸在201主控站食堂参加了聂荣臻元帅为参试官兵举行的宴会。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次氢弹试验,观看场地还在白云岗。不同的是,这次试验配齐了专门观看氢弹爆炸的防护镜。戴心求才第一次“看”到氢弹爆炸瞬间。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达上万摄氏度,光辐射强烈,射到人脸上就像被火烫了一样。

“我很幸运,成为我国核试验伟大事业中的一分子。马兰核基地十八年的军旅生涯,是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战斗岁月。回想起我年轻求学的时候,我非常感谢我的母校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感谢老师的教导,特别是我的绘图老师王妙娟老师。我也希望在座的新时代的职教学子们,牢记国家使命,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开阔视野,勇攀科学高峰,为国争光!”戴心求满含深情对现场师生说。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为了这一天,大批科技工作者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艰苦努力,60年前的东方巨响依然震撼人心。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钱群雷表示,戴心求老校友在22年零5个月的军旅生涯中,参与了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第一次导弹运载核弹头的两弹联试、笫一颗氢弹试验等共计15次核试验,是罗布泊的第一代布线人,曾荣获集体二等功、个人三等功各一次和嘉奖多次。老校友以军人执行命令为己任、以戈壁大漠为家、以献身国防为荣,不图名不图利,甘愿付出,无怨无悔,把才智和人生都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可敬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将跨越时空,永远被我们铭记。

聆听了老校友的讲座,南信院智能交通学院分团委书记程娟娟感慨良多:“一代代南信前辈英模们以自己的一生为注脚,真正践行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年轻人做出了表率。‘两弹一星’精神历久弥新,必将在未来继续鼓舞着我们,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军士教育学院彭晨说,戴心求老校友的讲述,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荒凉又蓬勃的地方,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马兰精神”,勇于担当责任,践行初心使命,汇聚前行力量,踔厉奋发,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相关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35dc7fe4b03da919f51191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