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中:我的第一个教师节

时间:2024-09-11浏览:331设置

1984年秋季,16岁我进入了丹阳师范学校普师班二年级。这是一所培养小学老师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其前身是我国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正则女校。由于办学底蕴深、校风好、师资强,当年在省内外都很有名。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提前录取且需要面试。有别于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中专校,和其他同样招收初中生的中等专业学校一起被称为“小中专”。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温饱而努力。学校一旦录取即“农转非”,每月发放近20元助学金、32斤粮票,毕业包分配且具有“干部身份”,这些政策对农村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也因此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当地的省重点高中。我就是被这些政策吸引的农村孩子之一,有幸作为“准教师”的我,发自心底地认为教师是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那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当天晚上,学校在大操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我记得校长姓包,个子很魁梧,浓眉大眼且不怒自威,我们私底下都称他“包大人”。那天晚上,“包大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第一次听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那以后,我才逐渐知道了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加里宁、雅斯贝尔斯、夸美纽斯等一大批中外教育先贤。

包校长的讲话结束后,大操场中心瞬间燃起了三堆大大的篝火,大喇叭时响起了《金梭和银梭》的欢快旋律,全校同学(那时候也就不到300人)围着篝火,跳起了校园流行的“十六步”集体舞。看着一张张被篝火映红的兴奋脸庞,一种莫名的幸福感从心底油然而生。那一刻,我对教师职业从羡慕转化成了热爱,并成为职业生涯中难以割舍的情结,以至于在工作20多年后出现回归校园的机会时,我义无反顾地重新成为了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和同事们一起,照着大学应有的模样,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校党委书记 王丹中


(0)
返回原图
/